• 故事主要描写我辽东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在东北新开岭一带,全歼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师的战斗故事。
  •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潜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一次,这艘潜水艇奉命出击,执行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 只能听天由命......   影片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荣获1982年第54届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 沃尔夫冈·彼得森成为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
  • 400 BULLETS is an edge-of-your-seat Military Action story about what it means to fight for honor instead of profit. The film packs gun battles, epic hand-to-hand fight sequences and witty dialogue into its 90 minute run time.
  • 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东欧“二战”期间的悲惨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乡下避难,但与他失去了联系。男孩开始在各个村庄之间流浪。因为他的黑头发、黑眼睛,村民认为他是吉卜赛人,会给村子带来不祥,以各种方式折磨他。他曾被埋在土里,只有脑袋露在外面,乌鸦将他啄得伤痕累累。他目睹人们在暴力、堕落和无知的牢固链环中彼此吞噬。当他躺在铁轨上,让火车从自己身上呼啸而过,他体会到的只有饱受凌辱却依然幸存的快乐。影片在黑白光影下呈现出绝美的视觉质感,一出战争浮生录在魔幻的视角下就此展开。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个用高墙围起来的犹太区的废弃大工厂里,里面的犹太人诚惶诚恐的生活和工作着,而且人数越来越少,因为纳粹时不时的就会进来把一些人带走,先是妇女儿童,再是老人,后来就要全部带走了,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在一次清剿中,一位父亲想让他的父亲和儿子逃命,就准备和纳粹拼命,可是由于有人告密,失败了,这时那位祖父为了让孙子活命,义无反顾的占了出来,他的小孙子暂时躲过了灾难,躲了起来,那位祖父留下的就只有大街上的一顶帽子了。   那个小男孩坚信他的父亲会回来找他,他坚守在那个废弃的工厂里,陪伴他的只有一支小白鼠。人到了生存的极限就会爆发出不可想象的能力和智慧。我看片时,一直为那个小男孩揪着心,没有吃的,没有水,还要躲避纳粹和剩余侥幸躲起来的犹太人为生存而动的杀机。可是他挺过来了,甚至像鲁宾逊一样,有了一个自己的“树屋”,在那个高高的角落里,他透过一个小小的窗棂,一个望远镜里观察着外面“祥和”的世界……
  •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 1941年12月。飞行员尼古拉·科姆列夫成功地执行了命令,他奉命摧毁了前往莫斯科的德国坦克纵队。但科姆列夫的飞机被敌方战斗机击落,他奇迹般地将他的伊尔-2号攻击机降落在荒凉的森林空地上。看来最可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他在一场空战中幸存下来。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受伤的科姆列夫必须穿越一条不可思议的道路,克服霜冻、痛苦和饥饿,远离狼群,逃避纳粹特种部队的围剿,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他。飞行员怀揣着求生的意志、勇气,当然还有爱:奥尔嘉还在家里等着他归来。她的身影温暖了他,驱策他前进、脱困。他只有一次生还的机会,回到他心爱的人身边,再次登上天空,赢得胜利。
  •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中。一辆长途马车里,高贵的先生女士们对一位沉默寡言的农民大放厥词,然而突然农民摇身一变,显出家庭式匪帮头目胡安(Rod Steiger 饰)的真面目。胡安打劫后路遇爱尔兰革命军爆破专家约翰(James Coburn 饰),后者的爆破能力令抢劫梅萨维德银行如探囊取物,于是胡安苦苦尾随,不经意间却卷入了配合维拉革命军的梅萨维德暴动。胡安如愿与约翰搭档洗劫银行,但他所有的收获却是解放150名政治犯人。   政府军上校刚特率军镇压革命,胡安与革命队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逆境中,约翰与胡安产生了真正的革命情谊,二人在前往美国的路上折返阻击刚特上校,当约翰中弹之时,这位老战士看到了昔日在爱尔兰的温馨场景……本片获1972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 二战期间,日军占领了缅甸边境的一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饰)认为这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于是尼科森等人被关了禁闭,但是没了尼科森的带领, 战俘们表现消极,而且因日本设计方面的不足,建桥工作陷入了停滞。日军无奈只好放出了尼科森等人,获释后尼科森感到在破坏一切的战争里何不做点建设,于是开始投入到建桥的工作。与此同时,逃出去的美军俘虏希尔兹(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接受盟军一个特别任务,就是大桥建成之日将它炸毁。
  •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
  • 1936年的西班牙夏天,8岁的莫曹第一天上课便拉尿,弄得全班哄堂大笑,唯有老师安慰解难,小莫曹才可释怀。友情亦从这天开始。二人走到效外扑蝶捕虫,在日光下讲文学说自然,不亦乐乎。日光再强也挡不住政治的阴霾——西班牙内战,老师的政见政绩,顷刻成为众矢之的……
  • 波兰首部3D片《华沙保卫战》将于9月23日上映。该片反映了1920年波兰人民抵抗苏联红军入侵的著名战役,造价约830万美元,是波兰史上投入最高的影片之一。夹在世界上两个最好战的大国德国与俄罗斯中间的波兰俗称欧洲“垫脚布”——谁出门都要踩上一脚。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对历史有种特殊的偏好,广从电影票房上来看,波兰史上最为卖座的四部影片《剑与火》、《塔杜斯先生》、《你往何处去》以及《卡廷惨案》全都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波兰人民的大国理想也只有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才能得到伸张和舒展。而这部《华沙保卫战》虽然没什么出奇之处,但从气势恢宏的预告片看到波兰的诗人、歌女、神父统统揭竿而起,对苏联两位领导人描绘也是“举重若轻”,倒流露一丝浑不吝的气魄。
*
*